廣電系創系三十週年系慶活動
![]() |
系友影片展。照片提供:廣電系。 |
![]() |
教育論壇。照片提供:廣電系。 |
![]() |
系主任致詞。照片提供:廣電系。 |
![]() |
系慶晚宴。照片提供:廣電系。 |
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創立於民國77年,有鑑於傳播科技的發展與社會人才的需求,政大自民國69年起,開始申請設立廣播電視學系,終於在民國76年核准籌設,民國77年正式招生,成為全國大專院校第一個廣播電視學系。自82學年起,依據中長程發展計畫,積極籌設碩士班;85學年度起,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正式招生。然,因應時代變遷,傳播教育面臨全面科技整合時代,本院奉教育部核定,自103學年度起,原「廣播電視學系」等三系停止招生,成立「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」,大三依志願申請專業主修,進入新聞系、廣告系、廣播與電視學系以完成學位。另原「新聞學系碩士班」、「廣告學系碩士班」及「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」整併為「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」,課程規劃以整合全院資源,擴充創新知識版圖,並培養未來傳播領域專業人才為目的。
今年欣逢創系三十週年,系主任陳儒修帶領許志堅老師及林翠絹老師組成的系慶籌備委員會,透過全系師生協助,從系慶臉書粉絲頁「政大廣電,歡慶三十」,到各項活動內容,用心規劃。陳儒修主任於開幕時表示,「面對產業轉型,教育也要轉型,我們會開放一定名額的二三類組同學進到廣電系,提供科技課程。」
廣電教育論壇方面,林翠絹老師表示,「傳統電視的觸及率與廣告量已經少於網路媒體,但是傳統電視的精神永存。」故本系特規劃相關內容,包括「廣電教育論壇(傳承篇):臺灣廣電產業及教育之演變與轉型」、「廣電教育論壇(創新篇):競爭中的新興影視產業與人才養成」及「系友經驗講座(分享篇):政大廣電系/所友之生涯發展」。會中,17直播副總嚴濰秜表示:「現在的17直播,每日開啟直播3萬人,日活躍用戶100萬。隨著科技的快速變化,我們用直播平臺實現了內容變現。」她認為產業所需人才除了要樂於接受變化,也要有跳出來看的格局,不要覺得老闆不懂,而是要做數據去說服老闆,並且減少抱怨。
中天電視主播和製作人同時身為本系系友的周玉琴則表示,「我要感謝政大廣電系教我的–做新聞要balance,要就事論事,有憑有據;我們媒體人除了要傳遞訊息,更要有社會責任。」
系友影片展則是規劃為四個場次,作品包括獲得「西班牙巴塞隆納星球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獎」等國外影展及入圍今年城市遊牧影展世界首映的《貝莉小姐 Ms. Belly》;入圍 2016臺北電影獎 動畫片《缺耳朵的人》;獲 2016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非劇情類優選《兵役》;2017「蹲點‧臺灣」最佳影像紀錄獎《阿嬤,我回來了》;第38屆金穗獎學生作品獎最佳紀錄片獎《門》;入圍 2015 International Family Film Festival(US)Student Films《離岸》;獲第一屆臺灣國際酷兒影展臺灣酷兒獎《蘋果男孩》;第二屆臺灣國際酷兒影展臺灣酷兒獎丁字酷獎《戰慄》;入選國際女性電影節之《蘇珊的精神病院》;獲第35屆金穗獎-學生作品優等、最佳編劇獎、第15屆臺北電影節最佳短片獎《救命》,以及第37屆金穗獎一般作品類最佳紀錄片獎《不排除判決書》等本系系所友優秀之作品。
由於剛好屆馬來西亞大選,作為「首投族」的黃淑珺在座談後要趕飛機返回大馬,此時重看自己的作品頗有感觸。徐安妮則提到自己出社會後於職場體會到的不正義,回憶起當初畢業時王亞維老師提醒她,「要保持對世界的憤怒。」畢業後持續投入創作的睿庭也表示,「這就是繼續拍片的原因。」而踏入業界後看見的一切也讓她思考,議題性作品該如何讓觀眾看見。
回憶起當年拍攝的趣事,柏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家景外有一個雞舍,為防止雞群發出叫聲干擾拍攝,製片組就突發奇想,一喊action便開始撒米餵雞,果真見效。講完此事現場哄堂大笑。現在柏宏成為自由工作者,猶記當年傅秀玲老師的嚴格要求,今日相當感謝,「真的出社會了才知道這真的很重要,因為作為學生時還能被包容、被原諒,但出了社會就不一樣。」
沈子琦、吳季恩在座談上表示,「在看的時候一直忍不住抓住旁邊的人,不敢看完。」五、六年前的作品現在回頭看,雖然當時技術層面不純熟,卻也比現在多了衝勁與熱情。《不排除判決書》是施佑倫、林皓申拍的紀錄片。現已成家的佑倫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陳龍綺的妻子說,「如果我現在帶著兩個女兒走,他(陳龍綺)可能會活不下去。」佑倫表示今日再看一遍當年的作品感受特別不一樣。
系慶活動當天除本系師生以及畢業系友返校相聚外,亦有退休教授關尚仁、陳清河等師長出席支持本系活動。許多創系前幾屆的系友見到多年未見的師長,都表示懷念當年時光。更有系友帶著小朋友一同參與本系系慶活動,活動圓滿落幕,留下的影像及文字將持續保存,讓本次來不及參與的系友可以分享大家的喜悅,期待未來能繼續攜手,共創下一個更輝煌的30年。